来自:辽宁-鞍山-海城市-王石镇 海城什司县乡付家知识青年创业队
注:我有过两次的下乡经历,1969年我随父母下乡来到美丽的龙凤峪,当时我在上中学。我当时住在第一小队,知青大哥大姐们住在第十二小队。我去过你们的参场,在大山里。生活非常艰苦,但你们很乐观,我好父亲去过几次,都听到了歌声。当时大队的老支书,是土改时的老革命,省里的劳动模范。后来因为得了精神病,出了那么骇人听闻的事情,现在提起都令人害怕。后来他去了青年点带队,我真佩服你们的胸怀和胆量。在此寻找1968年在辽宁海城析木龙凤峪插队的知青,向大哥大姐们问好。
夜宿龙凤峪
丹东讲学归途,弃沈丹高速直返。岔山路,过岫岩,经海城,图绕行归沈。
时值盛夏,为避酷署,晨曦微露,驱车启程。晓风轻,晨雾蒙,杨柳绿,杜鹃红,江城好风景。沿江一路西行,不觉江城远去。江对岸,朝鲜一片寂静。车至东港,鸭绿江由此注入黄海,一路绿江伴行,在此作别,心生眷恋之意。
续前行,约二十公里处,北折山路,直奔岫岩。山路崎岖,景色宜人,心已醉矣,减速缓行。群山碧绿,浓雾蒸腾,时而山巅,时而峰谷,云海泛舟,人间仙境。车又行至山顶,入岫岩境。浓雾渐散,朝日伴云行。停车驻足,赏山间美境。林中人家,炊烟未散,学童赶路,农人耕做。山下农舍俨然,山上绿荫环抱,林中山鸟嘻闹,岩中山泉泄出。酌清泉,似美酒,洗征尘,凉刺骨。盛夏好去处,山中无酷署。
一路风景,一路欢笑,一路歌声,一路好心情。时近晌午,车至岫岩。大学同窗,设宴款待。同学李君,山乡育人,三十余载。同窗相聚,话昔日之情谊;推杯换盏,叙未来之前程;山肴野蔌,他乡故友之盛宴;五谷飘香,纯朴乡人之盛情。酒足饭饱,欲登车启程。同学挽留,恐前路醉行。吾笑曰:慢行,山路无交警。
别玉都,辞故友,路延伸,景不同。湖光山色,人在画中。午后三时许,入海城界。景色似曾相识,山水熟悉亲切,村庄依晰可见,令人激动而向往。
龙凤峪,山村古老美丽,其名字未曾考证,但历史久远悠长,峪者,山沟也。村西,群山绵延不断;村东,孤山拔地而起;孤山东麓,危岩峭壁,小河顺山流过;村北,地势最高,两峰之间,最窄处,不足二十米;村南,地势平阔,山水之间,良田千顷。从北山口入,居高环视,西山槡林,东坡果园,近处村舍俨然,远处稻浪一片。好一派山村景色,又一处世外桃源。
时光倒流,故园三十六年前。浩劫年代,父母遭贬,放逐此地改造。因吾年幼,随其前往。山村景色虽佳,然生活却贫苦;此民风虽纯朴,却陌生而相背。出来乍到,人地两生。村中张氏,大户人家,祖孙三代,儿孙满堂。祖上老太,古稀之年。老太有三子,皆聪慧,一身好手艺。三子中,唯老三娶妻成家,生有五子。三代十口,其乐融融。吾家居此地三年余,结张氏家族为邻。三年时光,张氏三代,朴实无华,解困帮难。情之深,意之浓,终生难忘。
龙凤峪是此行之目的。思念亲人,看望乡亲。张家第三代长子,名立柱。长吾三岁,曾同窗三载。如今他的长孙已上初中。三十六年,张家又添两代人。世事沧桑,痛感岁月无情。院门外,高声喊:立柱兄!院内,人声鼎沸,犬吠鸡鸣。推开院门,一干廋黑老汉走来,年龄六十开外。近在咫尺,四目相望,顿生喜色。算来已十年未见,五十有三,如何这般苍老。酷似鲁迅笔下闰土,兴奋之余,颇感酸楚。他面无表情,却手足无措,儿时高兴状,既是如此。迎进东屋,家人一一见过。三叔、三爷,不绝于耳。顿感盛年已逝,吾老矣。侄媳备饭,时间尚早,吾提议:去看看老人,立柱携子孙陪同前往。沿西山小路,约十分钟,半山腰,朝阳山岗上,即是张家墓地。夕阳残照,松枝摇曳,时值盛夏,却感凉意。抔抔黄土下都是吾亲人,为五位老人一一叩头。触景伤情,悲从心来,追忆往事,无限感慨。下山归途,再度回首,西山晚照,残阳如血。
当夜,月明星稀,晚风凉爽;彻夜长谈,兴致正旺。谈及往事,滔滔不尽;旧情难忘,倾诉衷肠。叹岁月,时光似流水;念逝者,生命之延续。邻家犬吠,院中鸡鸣,推开窗,东方现黎明。
午后,告别张家,立柱送至村外。临别无语,就此作别。车远逝,立柱仍挥手,依稀可见。车加速,过海城,经鞍山,暮色中,盛京在望。
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: |
|
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| ||
作者:
霍晓风
编辑:
刘延清
|